不管你說了什麼話,
做了什麼事,
或顯露了什麼樣的表情,
在這些之外, 還存在一種看不見, 卻很重要的東西...
叫做 " 氛圍 " ......
昨天, 我到誠品敦南店,
買了 哈利波特 第四集, (前幾天才把第三集看完...)
( 前天對照電影, 才發現電影省略太多重要的東西...題外話... )
大概因為假日的關係,
書店裡顯得熱絡,
為了怕浪費太多時間,
便直接去服務台詢問書的位置,
服務員是個年約20出頭的女孩,
沒多久她很禮貌地告訴我, 我要的書在地下樓的兒童館,
櫃台已幫我準備好了三個國家的版本供選擇,
營業時間於晚間十點前取書即可.
整個過程, 十分舒適...
對於誠品書店的經營者, 我實在要大力讚賞一番.
前陣子, 第一次到 誠品信義店 逛了一圈,
那簡直就像一個圖書館一樣,
各國, 各種語言, 各種分類琳瑯滿目,
重點是, 新書仍不停地匯入中...
每個樓層, 擺放為數不少的椅子,
讓你可以花點時間在地閱讀, 這真是身為讀者們的一大福音...
在這裡, 閱讀是天經地義, 是被鼓勵,
從來不需要偷偷摸摸, 怕被店主發現在翻書,
更不用蹲在角落,直到兩腿發麻....
短期看來, 這好像違反賣書的原則,
長期看來, 卻為大眾創造出閱讀的空間與氛圍...
" 氛圍 " , 可以說是 氣氛, 感染力, 或是給別人的感覺...
因為經營者的理念, 當我想起誠品時,
就覺得那是一個充滿善意的空間,
那是不只為索取我身上錢財而提供服務的地方.
( 當然,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 或許我被騙了,那只是某種手段...)
我要說的是, 那種無法見到,卻感覺得到的氛圍,
很容易被忽略....
舉個例來說, 看過政論節目的人, 一定知道,
看完節目之後, 是什麼感覺.
表面上, 我們似乎在討論某種觀點,了解某種事件的深度,
但事件永遠不會有結論, 殘留的只有憤怒與對立而已...
仔細想來, 那節目裡頭的表演者們,似乎成功地營造出某種物質,
暗暗地影響著視聽大眾...
昨天, 在買書時, 我又在店裡順便看了本書,
是 簡媜 所寫的 "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 ,
因為先生到美國的科羅拉多州做學術交流,
簡媜將他們在當地所生活的趣事逐一寫下,
裡頭有很多著墨於她小學四年級的兒子,
遇上一個不同的教育體制的過程.
對於現在台灣教育的問題,
不曉得一般父母是什麼樣的感覺,
我想大概焦慮是免不了的,
怕孩子輸在起跑點, 怕趕不上別人, 怕沒有好工作...
也因此對學校教育干涉得更多,
試想老師們的焦慮可能也不比父母少...
上有政策, 不能悖離, 還得小心惹得家長不悅,上了法庭...
這些緊張, 我們或許不說,
但我相信,
孩子們一樣感覺得到...
簡媜所提到的美國那所小學所施行的教育方式,
重要的不只是老師與學校的作法, 家長的配合也同等重要,
他們營造了某種環境, 讓孩子可以在裡頭自在地學習,
重點是那樣正面且溫暖的氣氛, 才是讓人趨之若鶩的主因.
當我看著這本書時, 也覺得喘了口氣般地輕鬆一些,開心一些...
或許, 這本書的氛圍, 也是它暢銷的原因之一.....
內文欣賞-------------------------------------------------------------------------
這是開學第一天。我們暫時住在南區的租屋,待月底CSU的宿舍空出再搬去。
此處離學校較遠,姚同學開車先送小姚去Dunn,再去CSU幹活。我一人在家讀書
寫功課非常快活。
落地已數天,生活初步安頓。姚頭丸吞了幾個漢堡打了幾次球後,原先的緊張與
壓力一掃而空,也習慣哇啦哇啦講英文,滿口ok ok, sure sure,反正給它
「凸落去」,聽不懂是別人的事不是他的責任。
自從借到一個大同電鍋,我這個「全陪」已能供應三餐,還做了壽司。美式生活不
鼓勵花太多時間在廚房,超市有很多處理好的菜、肉,很得我的歡心。這裡的水質
是高山溶雪,甘美無比,可生喝,帶來的烏龍茶用這水泡,特別甘醇。既然老小
二姚都去上學,我首要之務是好好使用這大屋,才不孤負一日七十元房租。
下午四點多放學歸來,姚小弟心情不錯,大老遠就聽到聲音。他似乎有一種天生的
適應環境能力是超乎我們想像的,一進門就嚷嚷:「媽,我交了七個朋友!」他唸
出一串名字。「不錯不錯,第一天就立下豐功偉業!」我說。
「但是,鬧了一個笑話!」他說,上體育課時(兩班各一半混在一起,另一半上
音樂課),老師要男女生分開各排一隊,他很雞婆地對一個長髮小朋友用不靈光
的英文說:「You are a girl, you must go there.」
小朋友回答:「I am a boy.」
我笑著說:「你的眼睛放口袋嗎?連男女都分不清就去指揮交通!」
「他留長頭髮耶,看起來像女生!」姚頭丸說。
「誰說男生不可以留長髮,穿裙子也可以哩!你留長髮我幫你綁辮子要不要?」
「不要不要。」
內文欣賞-------------------------------------------------------------------------
姚小弟的書包裡沒有功課,只有一個牛皮紙袋。打開看,掉出牙籤、橡皮筋、
OK繃、鉛筆、橡皮擦、口香糖、棉花球、巧克力、面紙、金線、銅板、糖果。
我乍看以為他把食物垃圾全裝在一起,正要開訓,忽然看到一張粉紅色信,
看了才恍然大悟,甚至有點感動。
級
可能是多餘的,但象徵一些訊息,當你看到這些東西,希望提醒你想起這些訊息。
她寫著:
第一樣牙籤,提醒你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提醒你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第五件橡皮擦,提醒你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
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
第六件口香糖,提醒你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紙,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提醒你幫別人擦乾
眼淚。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十一,銅板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提醒你,
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
十二,救生圈(糖果代替,救生圈形),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一個老師大費周章準備二十三個紙袋,確認每個紙袋都裝齊了東西,開學第一天,
送給每個孩子,還寫了信,充滿濃厚的人文氣息與溫暖情懷。沒有一件提醒作業
考試測驗卷評量練習簿,也沒提醒安靜守秩序準時處罰,卻提醒「你是有價值
而且特殊的」,提醒「挑出別人的長處」,提醒「記得幫別人擦乾臉上的眼淚」。
我想起幾個朋友的孩子在台灣時學習成果不佳,到國外卻拾回自信心,原因可能
是老師第一天就告訴他,你是有價值的,你是特殊的,而不是你怎麼這麼笨,
你很蠢,除了吃飯還會做什麼,你簡直是多餘的……。
做為媽媽,誰不希望孩子開學第一天得到這樣一個牛皮紙袋呢?
內文欣賞-------------------------------------------------------------------------
有一天,書包裡出現一分資料,三頁,第一頁是老師的概說,兩頁是一篇文章。
原來,這是研討會(seminar)練習。老師簡單解說進行的方式,每個人必須先
熟讀短文,劃出重點,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幾句看法,句子寫作模式如:
我覺得……。我感到疑惑……。我同意……因為……。我不同意……因為……。
我很驚訝……。等等等。這些句式可讓小朋友有所依循,以免天馬行空。
依我看,這就是閱讀、思考、表達的統合練習。藉由研討會,鍛練小朋友理解在
追求知識或真理辯論的過程中,你的意見不可以缺席!
老師選的是一篇有趣的故事而非生硬冷僻之作:一個男孩,看到山上有一隻羊卡
在岩石縫隙,爬上去救,卻發現自己一站上岩石竟被黏住了……。男孩很困惑,
試了又試,終於發現大石頭具有磁性,而男孩的鞋底是鐵釘型的。最後,男孩對
那隻被吸住而非卡住的羊說:「嘿,還好你不是鐵做的!」
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也用研討會方式來研討一下這種研討會有意義嗎?
我們心中應該有一派聲音在噴出一絲鼻氣之後這麼說:
「笑死人講話需要練習?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嗎?別人的教育模式就適合我們?
照你的說法延伸出去,美國農藥吃了還有益健康哩!你根本不愛台灣,蔑視台灣
優良的傳統教育方法,是罪人、敗類!中文教學多麼艱難,拼音文字能比嗎?
我們必須抓緊每分每秒叫學生反覆練習,多寫字,每個字寫二十遍都嫌少,
升學考試寫錯一劃就是錯,字還有破音問題,姨媽姑媽舅媽都是媽也都不是媽!
每一課,光教課文、背課文、抄解釋、背解釋、認識同義相反詞、造句改錯
都不夠了,還搞什麼研討會!小四懂什麼研討,要學的話多看政治談話節目像
全民跟大話就夠了,這才是從生活中學習、機會教育。小學生搞研討,還不是
浪費時間光聽幾個愛講話的小朋友鬼扯,對其它不愛表達意見的人公平嗎?
不愛講話是罪嗎?你有沒有為他們的前途想一想?
(嗯,熟悉的論調又來了。以上言論,除了丹田有力值得替他高興之外,
餘皆可刪除。)
另一派聲音回應得較慢,因為她陷入一些平日未及思索而此時湧上心頭的畫面
之中。
畫面之一:她回想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歲月裡,確實有一部分同學從不在課堂
出聲。他們不舉手發問,沒有任何問題,非常害怕站起來講話,一旦被點名,
幾乎無法在大家面前簡明扼要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但在私底下,他們活潑健談笑鬧很有意見,跟同學相處毫無問題。若要舉行「背後批評」比賽,他們也不難勇奪前三名。
畫面之二;她以作家身分周遊校園甚久,至中學大學演講遍及台灣南北。
主辦單位總要求留二十分鐘讓同學發問,但這二十分常常像二小時那麼難熬,
因為同學都沒問題!她總是很氣餒,心想:是我講得太好還是太差?沒人睡著,
都在清醒狀態,可是怎麼一點問題都沒有?也許我適合做心理醫師,我長得讓
人家忘了問題……
畫面之三:或有站起來發問的勇士,全場靜靜聆聽其高論,但他滔滔不絕卻不知
其問題在哪兒?越聽越令人神經緊張,時間滴答滴答過了六分鐘,那匹行空的
「天馬」還在忘情遨遊?只見工讀生已不客氣地收海報、撤花盆,聽眾亦起身欲
離去了,那位仁兄仍口若懸河……。
我們的教育確實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以致很多人不擅長或不敢發言,其心理或因
容易緊張,或是擔心問題太膚淺被笑。延伸影響,實際生活中,我們很難透過研討、會議就事論事地進行政策辯論而求取共識,最後總是導向最糟糕的意識型態,
讓愚蠢的顏色決定一切。
十歲的孩子開始學習研討會,深獲我心。老師規定每人都要發表意見,
需事先寫下看法或問題,她收回單子先過目(我猜會稍作修改),再正式玩一次。
第一次,也許開得七嘴八舌、胡亂發言,第二次,也許情況好一點,第三次……,接著五年級研討會……,六年級研討會……,七年級研討會……。
教育最可懼的就是不知不覺的訓練。讓我們猜想,一個經過研討會訓練出來的
孩子,與一個被要求安靜聽課的孩子,當他們同時來到高中也同時去聽一場演講,
恰好也坐在一起。
你認為,舉手發問的是哪一個?
你認為,他們之間的差異,僅僅只是一手之舉而已嗎?
作者簡媜 後記-------------------------------------------------------------
假設,請讓我大膽假設,我是教育研發暨國際考察組(別懷疑,
這是個剛剛才虛構出來的單位)從全國數百萬家庭中挑選出的「種芽家庭」
──為了進行教育改革,政府派遣家有小學、中學生的家庭在父母至少
有一人隨行的情況下,再配合一位老師,同時赴有關單位擇定的一所國外
學校「寄讀」一學期。學生浸於異國教育系統學習,老師進入班級隨堂上課
以記錄教學現場與學校經營,隨行父母從家長角度觀察孩子的變化,記錄
一切轉變與心得。
假設,在擬定教育改革具體作法之前,兵分二路:有一百個種芽家庭與一百
個老師分佈於全國各中小學發掘問題、認真記錄,另有一百個種芽家庭配合
一百個老師外派到五個國家的一百所中小學進行為期半年的教學現場體驗與
考察。半年之後,這總共二百個老師與二百個家庭所提出的具體報告、
記錄片,相互參照、對比、研討之後,會讓我們的教育起什麼變化?
又假設,這些教學現場記錄片透過研習脈絡(或電視時段)讓老師與家長
觀摩、觀賞,不談大理論,就只是看電影一般,看我們的孩子與他國孩子
所過學校生活之不同,看一部兩部三部四部五部……之後,我不
做父母的內心毫無感覺!
最後一個假設,我是外派種芽家庭之一,以作家的本能訓練,
這本書便是該報告應有的樣子。
我希望這趟旅行中關於小學教育的種種見聞實錄,能展現異於教育理論的
親和力與臨場感,讓「小學部隊」同胞們──包括小朋友、老師與父母──
從中獲取活力與熱能,即使是一點驚訝一絲遲疑也比麻木沮喪好。遇事我
總想,為什麼別人做得到我做不到?這種想法意謂著還有改革的熱情與學習
潛力。借他山之石或許能對照出我們根深柢固的某些觀念不只不是「學習」而是「反學習」,某些填鴨式教育技倆乃過去聯考的餘毒。這些觀念與作為
雖然「保證」了孩子在成績單上的數字,卻可能逐步扼殺「閱讀食慾」與
「學習的興奮感」使之從小就是個「投機客」──要考的才讀,不考的
不讀。最後,變得像大多數的我們一樣:離開學校就不再看書了。
我們做父母與老師的,要把這種人生再次、再次、再次塞給孩子,
然後自豪地說:「一切都是為他好」嗎?
二○○七年三月
-----------------------------------------------------------------------
以上書本內文來源 - 金石堂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