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 really.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我想這真的是個簡單的選擇題, 是要忙著活著,還是忙著死去
今天偶然又看到電視上重播著 " 刺激1995 " ,
(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直譯為 肖申克的救贖 )
至今看來, 仍然覺得相當棒,
故事主線由一大銀行家 - Andy , 因謀殺妻子及其情人遭判刑入獄,
因其性情與背景與多數受刑人不同, 使他在獄中成為特立獨行的人,
就因其獨特, 一開始反倒成了箭靶, 常被修理,施虐...
另一男角 Red, 則很早就進了監獄,
每每在假釋審查會上, 表演自己如何痛改前非,悔不當初...
結果總是遭到駁回, 繼續吃他的牢飯...
另一個對比角色,老好人Brooks,
反倒得知自己要被釋放了,
發瘋似的拿起刀子要殺自己的獄友,
每個角色都有著深沉的背景, 但影片卻不沉悶,
經過導演的巧手安排, 幾乎沒有冷場,
短短兩個小時, 看盡人生道理.
Inside or Outside , 哪裡是監獄, 哪裡又是自由之地?
有時連我自己都不確定是身在哪個場域...?
預告. 多年後, 再看也不膩的電影.
u from dearducky on Vimeo.
13年後, 摩根費里曼 演出 一路玩到掛, ( The Bucket List 直譯為 待辦事項清單 )
很常聽別人問說, 如果你只剩下 x 天, x 個月,
那你會做些什麼?
前陣子, 我同朋友出去玩,
恰巧就有一個朋友是這樣的狀況 -- 因病所剩時間不多,
對他而言, 那真的不是個夢幻般的問題,
朋友除了臉色有些蒼白, 人十分消瘦, 口袋露出藥盒之外,
說實在他仍像個健康的人,
同我們吃飯,出遊.
只不過, 聊的話題總不知覺地圍繞著生與死.
以前我曾看過一本書,
它寫道: 頭腦總是想著我們所沒有的東西,
越到後來, 我真的越是這樣覺得...
我想, 對他而言,
生命這件事也變得相當難以忘記了吧...
不管是誰, 若想起自己生命有期,
也許也會跟他一樣,
不停地思考著生前生後的問題吧.
The Bucket List 的開端,
就是兩老被醫生宣告, 所剩時間寥寥無幾...
而這片最有看頭之一,
就在於 傑克尼克遜 與 摩根費里曼 兩個老人的高超演技,
誰會想看兩個老人聊人生道理?
偏偏 傑克 演的老人 又超討人厭的,
有錢,刻薄,自大,臭臉...
但看久了又覺得他是個活生生, 有血淚靈肉的人...
費里曼 在劇中則是個完全稱職的父親,
為了生計到老還在修車廠當黑手,
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 他努力拋開責任, 只為成全自己的夢想...
若你的生命只剩一點時間,
你會做些什麼?
看著那位朋友, 我一直在思索...
事實上, 每個人都會到達終點,
那個問題說實在的, 真的一點也不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