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 你哪裡不舒服?
病人: 肚子...
醫生:肚子? 靠哪裡呢? 胸口?下腹...
病人: 全都痛啊...
醫生: 痛多久了?
病人: 很久了...
醫生: 怎麼痛呢? 是一陣一陣抽痛,還是脹痛?
病人: 就痛啊...快點幫我醫好啦~~我要打針喔, 快點...
醫生: ............
-------------------------------------------------------------------------------------------
病人: 我想抽血檢查.
醫生: 你哪裡不舒服?
病人: 沒有啊
醫生: 沒有?
病人: 喔, 我想知道你們抽血能檢查什麼?
醫生: 能檢查什麼? 光抽血就可以檢查幾百種病症, 把你身上的血抽乾了都還檢查不完...
病人: 那裡面有包含梅毒跟愛滋病的嗎?
醫生: .........................................
-------------------------------------------------------------------------------------------
醫療體系 + 病人 = 完整的醫病關係
良醫 + 聰明的病人= 有效的治癒療程
意思是說, 看病, 有一半成敗自己要負責,
如上面第一個例子來說,
病人連自己身體狀況都不清楚,
醫生誤判的機率也隨之增高,
再者, 隱瞞實情如第二個例子,
有病人說胸悶, 卻不說他是老煙槍,
有病人說頭暈, 卻不說他夜夜失眠,
這也會讓醫師有誤判的可能....
誤判的結果, 承擔的還是病人,
就體制面來說,
一般大醫院內, 問診時間為 3小時一個單位,
若是門診有30位病人, 每人可以分到6分鐘,
但良醫或名醫,
其門診通常都掛到快100號,
以致於一位病患只能分到2~3分鐘,
2~3 分鐘內, 若你無法提供有效的資訊,
提高了誤判病情的機率,
到最後吃虧的, 還是我們自己...
所以, 在看病之前做點準備,
是有利而無害的.
準備功課如下:
1. 哪裡不舒服, 怎樣的不舒服?
( 例如頭痛, 痛也分很多種, 一陣一陣的刺痛? 脹痛? 暈眩? )
2. 痛多久了? 多半在什麼時候會痛得比較厲害?
(幾天?白天黑夜有分別嗎?或吃過什麼才痛? )
3. 生病的進程?
( 例如剛開始只是頭痛,隔天胸悶,最近一天有腹瀉...)
4. 是否有家族病史?
( 父母親有高血壓,心臟病等病史, 對自己也可能會有影響,需要告知醫生)
5. 吃藥是否會過敏?
(若會,是對什麼過敏? 最好記得藥名...)
因為只有2~6分鐘的時間,
說明清楚, 簡單扼要, 可以幫助醫師對症下藥,
最後, 請記得,
要問醫生, 判別結果是什麼病?
若是一般感冒還無妨,
若有特別病名, 應記下來, 或請醫師寫出來給你留存,
這麼做是有其原因的.
之前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案例,
一位年約40多歲的女明星,
突然會無故地痛哭起來, 或者對周遭的人抱怨連連,
而導致生活工作出現許多困擾,
後來她跑去精神科看診,
醫生診斷為輕度憂鬱症,
開了鎮定,安眠等藥物,
但病情拖了兩年都沒有太大起色,
女明星也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
直到有一次, 她聽從前輩的建議,
去看了婦產科,
才診斷出是 " 更年期症候群 " ,
此症候群是因為女性荷爾蒙的急速減少,
使得生理影響了心理的穩定,
由於此症是發生在 停經的 前後10年,
因為當時女明星還沒停經,
所以誤以為自己不可能罹患此症,
經過適度治療後,
女明星已恢復正常生活.
由以上的例子得知,,
當醫生在診斷時,
多半以自己所學的領域出發,
例如專精腸胃者,多半關注在腸胃的病徵上,
當部份症狀符合條件時,
很容易就會誤導醫師的診斷.
在配合治療一段時間後,
若身體沒有起色,
這時我們可以徵求 " 第二意見 " ,
即尋求第二位醫師的看法,
記住自己的病名, 可以幫助別的醫生較快了解病情,
最好的辦法, 當然是將自己的病歷給第二位醫師看,
醫生可以就已檢查的部份做初部的判斷,
對於相同的檢查結果, 不同人也許也會有不同的解讀,
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在決定重大的事情之前,
如開刀,或做各種侵入性的治療之前,
最好要問清楚,
1.此療程是要處理哪一個部份,
2.做的風險為何?
3.做完之後可能引發的問題與結果.
4.徵求第二意見 ( 不同醫師的看法 )
可能有人會說,
這樣問好像等於不相信醫生,
怕醫生不高興...
不過大家也別忽略一點,
醫生也是人,
人永遠都有出錯的時候,
之前就發生過醫生堅持要開刀,
在家人堅持詢問的結果,
醫生才發現自己搞錯病歷表了,
醫療體系 + 病人 = 完整的醫病關係
學會做個聰明的病人,
最後受惠的一定是自己喔.
- Jul 01 Tue 2008 16:07
醫生,我要打針...[醫療篇2]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